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新能源汽车、风电、智能制造等领域对稀土需求激增。然而,稀土矿不可再生性、开采环保成本高昂及国际供应链博弈加剧等问题,倒逼全球转向循环经济模式。中国作为稀土生产与消费大国,原生矿开采受配额限制,且面临资源枯竭风险。在此背景下,稀
据工信部网站2月19日消息,工信部起草了《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3月21日。
根据《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我国稀土矿产品范围明确涵盖境外进口矿、独居石副产矿等,首次将进口资源纳入总量调控体系。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配额、进口矿及废料供给占比分别为50%、22%、20%。政策实施后,非合规进口渠道将逐步收紧,尤其对依赖低价境外资源的冶炼产能形成冲击,稀土供应端无序扩张风险显著降低。
近年来,各国积极开发稀土循环利用技术,稀土再生技术已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应用。中国也在加强稀土末端循环回收的发展的策略意识,完善稀土废料回收产业链布局。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稀土回收市场将逐步扩大,预计2030年全球稀土回收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334.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4%。
稀土回收利用是指对废弃或废旧的稀土产品做收集、分类、处理和再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从各种含稀土的工业废料、渣料中提取利用稀土元素,将其转化成工业形态的稀土产品。
稀土回收利用在稀土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稀土矿的大量开采,全球稀土储量慢慢地减少,稀土回收企业通过对稀土永磁材料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进行回收、加工,生产出再生稀土氧化物,从而成为稀土供给的重要补充。此外,稀土回收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永磁体、催化剂、玻璃、陶瓷、荧光粉、合金制造等多个领域,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新能源汽车、风电、智能制造等领域对稀土需求激增。然而,稀土矿不可再生性、开采环保成本高昂及国际供应链博弈加剧等问题,倒逼全球转向循环经济模式。中国作为稀土生产与消费大国,原生矿开采受配额限制,且面临资源枯竭风险。在此背景下,稀土回收利用成为保障资源安全、降低环境负担的关键路径。近年来,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如“十四五”规划明确稀土技术创新方向)和技术突破,逐步构建“开采-应用-回收”的闭环产业链,推动行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中国稀土回收原料大多数来源于钕铁硼永磁废料(占回收总量的80%以上)及荧光粉、催化剂等含稀土废弃物。据测算,每吨钕铁硼废料可提取约300公斤稀土氧化物,明显高于原生矿冶炼效率。目前,国内已形成以中稀天马等企业为龙头的回收产业集群,年处理钕铁硼废料能力达3.6万吨,稀土金属产能超5000吨。
技术层面,国内企业通过引进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先进工艺,实现镨、钕等高价值元素的精准分离,部分企业回收率可达95%以上。然而,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低品位废料处理、放射性废渣无害化等领域仍存短板。例如,日本通过“城市矿山”战略,从电子垃圾中回收稀土的比例超30%,而中国这一比例不足10%。
中国稀土回收产业链涵盖废料收集、分选、冶炼提纯及再制造环节。当前,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如布局磁材加工与废料回收协同)构建成本优势。政策方面,《稀土管理条例》等法规强化资源管控,而“双碳”目标推动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需求爆发,进一步刺激回收市场扩容。
行业呈现“两极化”竞争态势:一方是以厦门钨业、华宏科技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凭借资本与技术优势加速产能扩张;另一方则是中小作坊式企业,因环保不达标、技术落后面临淘汰。主要挑战包括:
国际竞争:欧美通过立法(如《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构建回收壁垒,限制技术出口。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稀土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当前,中国稀土回收产业已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攻坚。尽管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快速提升,但行业仍面临原料依赖初级废料、再生产品附加值低等结构性矛盾。随着全球稀土价格波动加剧(如2023年镨钕氧化物均价同比下跌34%),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
下一阶段,产业升级需聚焦三大核心:一是突破低品位矿渣、退役消费品回收技术,拓宽原料来源;二是推动回收工艺绿色化,降低能耗与污染;三是加强国际标准制定,提升高端产品(如高纯氧化物、磁性材料)全球市场份额。
稀土回收利用产业作为资源安全保障与低碳经济交汇点,正步入战略机遇期。中国凭借资源禀赋与政策支持,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回收产能,但核心竞争力仍待夯实。未来五年,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技术革新驱动效率提升:下一代回收技术(如生物冶金、超临界萃取)的产业化将突破低效瓶颈,推动稀土综合回收率从目前的60%提升至85%以上。产业链协同深化:通过“磁材企业+回收平台”模式,实现废料定向回收与高值化利用,降低对外依存度。全球化布局加速:头部企业将通过海外建厂、技术输出抢占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资源。
政策层面,需加强完善回收标准体系,将稀土纳入强制回收目录,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下游使用再生材料。企业则需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专利池”,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竞争。长远来看,稀土回收不仅是资源战略的“备选项”,更是全球绿色工业体系的“必选项”。中国若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整合,有望从“稀土大国”迈向“循环经济强国”,为全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想要知道更多稀土回收利用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稀土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报告对我国稀土回收利用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稀土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现状、怎么来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稀土回收利用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