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医院床位非常紧张,但总是难觅医疗废物的踪影。”“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每天都能得到及时处理,这样的事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近日,媒体平台接到几个这样的话题电话,引起了记者对医疗废物回收处理的关注。
“进入冬季,医院床位非常紧张,但总是难觅医疗废物的踪影。”“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每天都能得到及时处理,这样的事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近日,媒体平台接到几个这样的话题电话,引起了记者对医疗废物回收处理的关注。
“位于孟津区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理中心虽然创建早,但所使用的回转窑焚烧炉、高温灭菌处理设备等,已高于全国当时医疗废物处理水平。”市环境保护协会副会长蒋晓强说,嵩县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的高温灭菌设备和移动式医疗废物微波消毒处理设备,处理水平放在全国都很先进。
目前,“一南一北”两家医废处理中心的服务范围已覆盖我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回收过程中,通过“小箱进大箱”的医废回收方法,做到了医废清运“无死角”,开创了医废处理“洛阳模式”。
据统计,2020年,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天产生医废14.3吨;2021年,平均每天产生医废17.2吨;2022年,平均每天产生医废28.5吨(重大疫情时期)。2023年、2024年,我市平均每天产生的医废稳定在18吨左右。
“我市医疗废物每年按照这样的上涨的速度,与两家医废处理中心的88.5吨解决能力相比,这些医废处理设备‘饿肚子’的时间还长呢。”我市一徐姓环保专家打趣地说。
如果把两家医废处理中心称为我市医废处理“责任田”,那么,这块“责任田”的面积够大、医废处理设备数量足够多,完全能满足后10年甚至后20年的医废处理需求。
“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场所建设规划》要求,我市医废处理中心已经做到了‘一南一北’布局,完全不存在医废处理短板问题,显然也无须再建。”这位徐姓环保专家颇有感触地说,如果盲目再建,不仅会造成土地浪费、资金浪费、设备大量闲置,还会造成清运无序、处理风险监管难等困点。
青山多妩媚,蓝天底色美。洛阳的宜居环境来之不易,希望广大医废处理工作者持续担当,守护好这块医废处理“责任田”。(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人杰)